什麼是六波羅蜜?六波羅蜜即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
學佛修行者,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:布施波羅蜜、持戒波羅蜜、忍辱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禪定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。
偉大的佛陀在《妙法蓮華經》中開示:「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,度生老病死,究竟涅槃;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;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,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成一切種智。」六波羅蜜概括菩薩修行方方面面的總集,所以又稱六度萬行。
布施波羅蜜
💦觀音山 2025年佛誕浴佛祈福盛典
https://www.fazang.org/buddhasbirthday
5月4日(日)臺北 南港展覽館1館1樓
菩薩道的「六度波羅蜜」當中,「布施」為第一度,是無上菩薩道的入門修持。偉大佛陀為一大事因緣而降生娑婆成道——為令眾生悟入佛的知見。如今後世的我們以「布施行」成辦弘法聖業,使佛法昌盛,正是傳承了佛陀的心意與法脈。
密勒日巴尊者說:「斷除我執外,無餘布施度。」意思是除去破除我執之外,沒有其他的布施可言。破除我執之人,眾生需要什麼,個人全部都可以捨棄,完全不會想到自己,這就是最大的布施
無量劫前, 佛陀為大臣「寶海梵志」,度化了當時的轉輪聖王、一千王子以及無數大眾,向寶藏如來發願成佛。然眾位菩薩大德中,只有一位婆由比紐尊者願在不淨國土成佛,其他菩薩都發願攝取莊嚴清淨的佛土,而選擇在賢劫成佛的菩薩,也都願在離於五濁的時期。
於是寶海梵志為成就菩薩所有大悲,發最後深弘誓願,於賢劫人壽一百二十歲的娑婆世界成佛,此時的眾生惡業滔天、五濁深重,大多愚痴邪見、剛強難調,偉大 佛陀皆以不可思議的大悲心發願攝受。
不僅如此, 佛陀還發願要廣行菩薩道,甘心久在生死輪迴中忍受諸苦,絕不捨棄任何一位惡業眾生;更發願要成就無上的布施波羅蜜,將自己的身外、身內之物,一切所有盡施眾生,成為過去、未來諸佛布施的典範。
《法華經》中開示:「觀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無有如芥子許,非是菩薩捨身命處,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。」說的正是 佛陀累生的殊勝行誼。為眾生肝腦塗地、奉獻心血,乃至不計其數地布施生命,最終成就高貴至上的佛果。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!
持戒波羅蜜
密勒日巴尊者說:「斷除狡詐外,無餘持戒度。」意思是斷除狡詐的心態,就沒有多餘的戒可持守,因為你不會自私到為達成私欲而傷害別人。
五戒法者,為八關齋戒、優婆塞菩薩戒及沙彌、比丘、瑜伽、梵網一切戒法之根本。依之漸次修學,三聚悉持,清淨無犯,乃得圓滿成就尸羅波羅蜜。經云:「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」是故五戒亦為三無漏學之根本。而性、相、禪、淨、顯、密諸宗,一切佛法,無不須修戒定慧。故五戒實為修學一切佛法之基本。
所以《五戒相經》,以淨飯王為當機,請佛為說五戒法相,正表此五戒法是一切佛法根本,諸佛之父,依之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世尊遺教,咐囑,以戒為師,視戒如佛者,實以此故。
復次住持佛法,亦應以五戒為根本。四分所謂:毗尼藏者,是佛法壽,毗尼藏住,佛法亦住。又弘揚佛法亦然。如《楞嚴經》云:「能於國土,成就威儀,從佛轉輪,妙堪遺囑,嚴淨毗尼,弘範三界。」毗尼即戒律,而五戒為戒律之綱要。
是則住持正法,弘揚佛教,悉應以五戒為根本也。南山律祖云:「三寶所以隆安,九道所以師訓,諸行之歸憑,聖賢之依止,必宗於戒。」故我四眾弟子,於五戒法,宜應精詳研習,尊重受持,以為解脫生死之津梁,趨證涅槃之要道,恢宏法門之綱宗,弘揚聖教之根本也。
忍辱波羅蜜
密勒日巴尊者說:「無餘安忍度;不離修行外。」意思是因為你不怕理解勝義妙法,對於深奧的佛法也能安住,就沒有其他的忍辱可以修。
弟子曾經請示 阿底峽尊者:「所有成佛的正法中,哪些是最殊勝的呢?」
阿底峽尊者說:「
最殊勝的智者是證悟無我的人;
最殊勝的持戒者是調柔自己心性的人;
最殊勝的功德就是具足廣大利益眾生的心;
最殊勝的訣竅就是能長期間觀照自心;
最殊勝的對治力就是能了知一切無自性;通達所有諸法,本來無實有;
最殊勝的修行則是不隨順世間,與所有世間法背道而馳;
最殊勝的成就則是煩惱日益減少;
最殊勝的道貌(佛陀果位的徵相)則是貪念、欲念越來越少;
最殊勝的布施則是心中毫無貪著;
最殊勝的持戒則是心安、寂靜且調伏自心;
最殊勝的忍辱則是身居卑位;
最殊勝的精進則是放棄世間所有的瑣事;
最殊勝的禪定則是一直安住在清淨的意中,無有造作;
最殊勝的智慧則是對任何一切事物都不執為實有。」
尊貴龍德 上師開示過:「儘管許多人已經在修行,然於處理世間事物、與人相處溝通協調,不能失去圓融、傷及和氣,結下惡緣,要能夠善巧方便,圓融包容一切。」在社會上許多人事物,不會合情理的包涵對待你,經由學佛修行之中,要把這番忍辱大力,包涵的雅量,以及處變不驚、臨危不亂、舉一反三之善巧,都練習掌握得相當好,在任何的緣境之下,皆能處眾無礙,有事化無事。
精進波羅蜜
密勒日巴尊者說:「所做如法外,無餘方便度;摧伏四魔外,無其餘力度;成辦二利外,無其餘願度。」以佛法所開示之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努力修行的話,就是圓滿精進度,再也沒有比這個更精進。
慈悲的 龍德上師曾經開示:「人生最慶幸的有兩件事情,第一件值得慶幸的是身體健康,可以聽聞、修持佛法;第二件值得慶幸的是疑情正濃,值遇明師。」
為什麼呢?第一個值得慶幸的事情是「身體健康可以聽聞佛法、實修佛法」。當年,釋迦牟尼佛降生時,有位阿私陀仙人,德高望重,是具有證量的婆羅門大學者,他主動要求為悉達多太子看相,然後對著佛陀的父親,淨飯王說:「大王,您這個小孩祂不是普通人,祂將來是人天導師啊!」然後就流下眼淚。 淨飯王非常緊張地問說:「我的太子怎麼了,仙人您為什麼流淚呢?」
仙人說:「哭是有原因的,一來是非常欣喜能值遇到人天導師,很慶幸能夠見到祂。另個原因是,我覺得很遺憾,當人天導師已經降生在眼前,但我卻已垂垂老矣,無法追隨祂修行!所以難過得流淚。」
第二個慶幸的是「疑情正濃時,值遇明師」。我們對人世間生起諸多疑惑,叫做「疑情」。對這個不了解,對那個也不明白,聽到佛法好像很殊勝,但講到因果業報時,卻想不通,現實跟理想拉扯,似乎佛法道理與生活認知,常常有很多差異、矛盾、衝突,不能融會貫通,這就是疑情。
如果此時得遇善知識,那無疑是最慶幸的了! 善知識會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實修所體證的佛法,傳授給眾生,並帶領著眾生行善積德,走向光明大道,體證人生價值,讓大家都能改變命運,擁有具義、無悔的人生。
五、禪定波羅蜜
密勒日巴尊者說:「所做如法外,無餘方便度;摧伏四魔外,無其餘力度;成辦二利外,無其餘願度。」意思是能安住在自己的本性上,即是禪定圓滿。
將上妙飲食、醍醐佳餚……等,以無比虔敬恭順之心雙手獻上供養,以此供養希望能累積我們的福報,得到成就禪定波羅蜜的果;願我們的內心能常常處於寧靜柔和的禪定狀態,時時刻刻充滿光明的法喜法樂,不曾感受到惶恐不安的情緒。
節錄自《佛王誓約》/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作
般若波羅蜜
密勒日巴尊者說:「知惑自過外,無其餘智度。」意思是能證悟實相空性,就具足般若圓滿。
在方便波羅蜜多、力波羅蜜多、願波羅蜜多、智慧波羅蜜多中,所行持的一切都很如法,即是方便波羅蜜多圓滿;能調伏死亡、天子、煩惱、蘊魔等四魔,即是力波羅蜜多圓滿;能夠成就自利亦能利他,即是願波羅蜜多圓滿;能夠理解自己的煩惱和罪過,即是智慧波羅蜜多圓滿。
—— 擷取自第十章 內不共加行(不共內前行)─發殊勝菩提心 第5節 行菩提心的學處.《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》/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©
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般若為導,五度為伴;若無般若,五度如盲。」智慧如同前五度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)的眼睛,讓我們能正確地行走在修行之路,由此可知,智慧波羅蜜是多麼重要。
修薈供同時具足六種波羅蜜!
為什麼修薈供會具足六種波羅蜜呢?
這是因為在薈供的過程中,在法界本具清淨的平等法性中離貪執的緣故,稱為布施波羅蜜;於自性智慧中,無有任何的污垢染著的緣故,稱持戒波羅蜜;因為金剛道友在修行當中了無爭議之緣故,稱為忍辱波羅蜜;於布置壇城時,不怕辛苦盡心盡力設供、備辦的緣故,稱為精進波羅蜜多;於修薈供的過程中沒有分別之念頭升起,於自心當中獲得安忍的緣故,所以稱為禪定波羅蜜;修行薈供時,行者的自心與智慧了無分別的緣故,稱為般若波羅蜜。修持一次薈供,這當中同時具足六個波羅蜜的修行。
有一些人在修行薈供過程中,會覺得心地清明、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淨祥和感,並且從心中湧現慈悲心,特別想利益眾生,這些都是獲得加持的象徵;在藏地的寺廟,甚至在薈供法會時,可以見到供具當中的甘露沸騰…等等不可思議的驗相。
慈悲的 龍德上師曾經開示:「偉大蓮師曾言:『散亂修行一年的功德,不如止語修行一個月的功德來得更殊勝。』」我們要以此為借鏡。在修行的時候,一定要適時的攝心、禁語,減少掉舉、散亂的意識心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修薈供是金剛乘最無上、殊勝的法門之一,能得到共與不共的成就,可以積聚廣大的六度波羅蜜資糧。尤其特別的是,薈供乃金剛乘維繫三昧耶的主要修法,故薈供修法於金剛乘行者而言,重要性無可言喻。
在進行薈供儀軌修法時,行者應該盡力備辦各種豐盛的供品,要避免任何慳吝等不清淨的動機、因緣來備辦,方能積聚廣大的福慧資糧。一場如法的薈供功德,能給行者帶來下一世的衣食無憂;盡力備辦供養三寶、三根本聖眾,也會令傳承上師、諸佛菩薩、勇士、空行護法聖眾充滿歡喜,賜予我們加持,並結下甚深的因緣。
——《#佛王誓約─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〈法義教授〉》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/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©
資料來源:
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://www.fazang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