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 龍德上師在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開示:「『人有眾過,而不自悔,頓息其心,罪來赴身,如水歸海,漸成深廣。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,改惡行善,罪自消滅。如病得汗,漸有痊損耳。』意思是如果犯錯不懺悔,罪惡就會越來越深重,就像海水一樣深廣;如果知錯能改,則罪過就能像生病出汗,漸漸痊癒。」
一、懺悔是要懺悔什麼?
有人自認一生平順,沒有遇到什麼障礙,也沒有做出傷害別人的事,不需要懺悔;亦有人自認未做傷天害理之事,為何諸事不順?其實,我們不僅常常忘記今生曾犯的過錯,對於過去做過的錯事,也因為輪迴的隔陰之迷,自己未必知道。
如果我們過去世中不曾造下罪業,便不會再投生為人;如果我們沒有做過需要懺悔的事,那麼現在應該不會有煩惱、苦難的果報。但我們真的沒有任何煩惱與痛苦嗎?
事實上,我們有太多的煩惱和痛苦。《維摩經無我疏》記載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皆如經典所言:「富貴皆由命,前世各修因。」
現在開始懺悔、修德行善,只要肯開始,都不算晚。生而為人,都逃脫不了因果業力法則。以佛法的方式如法地懺改,才能令業力稍微平息,才有機會過平順的生活。
二、懺悔的重要—-「懺悔」可以淨化與消除罪業
「懺悔」這二字都是豎心部首,因此,懺悔是不能離開本心,心是萬法的根本。離心求懺悔,等於緣木求魚終不可得。身有何罪,身只不過是心的工具罷了。
古大德云:「惡業沒有任何的功德可言,若要為其說項,那麼可以被淨化就是它唯一的功德。」惡業怎會有功德可言?因為我們可以懺悔過錯,這便是惡業最大的功德。不管我們曾經造作什麼樣的大惡業或是破戒,都能夠透過懺悔來清淨。
罪業可以因懺悔而清淨。從出生開始,我們就已經在無意與有意之間,造下無數的殺業;在飲食、衣服、鞋子等用度裡,都有成千上萬的生靈因此而死亡。
無論是原本依附在皮革裡,因為高溫加熱而亡;人類建造水庫,造成地域性缺水,動、植物因此而死亡,很多的殺業,或許不是在我們眼前發生,但是卻與我們息息相關,或許我們沒有直接造下殺業,但是間接也造殺業,只是我們不自知而已,今生況且如此,那過去多生累劫的罪業呢?雖然我們是如此罪業深重,但是所有的罪業是可以懺悔而消除。
佛經典籍記載諸多雖因無明、愚痴、愛染和瞋恨造下無量的罪業,卻經過懺悔而解脫的公案。
佛陀的弟子 周利槃陀伽記性很差,教祂偈頌,教第二句時,第一句就會忘記,前後教三個月都記不起來,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教不會,佛陀就教祂:「邊掃邊念『掃塵除垢』,用心地掃除塵垢吧!」
雖然「掃塵除垢」只有四個字,但對 周利槃陀伽來說,還是非常的困難,念「掃塵」就忘「除垢」,念「除垢」就忘記「掃塵」。但 周利槃陀伽仍舊聽從佛陀的話,每天從早掃到晚,以掃地的因緣,祂終於證悟阿羅漢的果位。
原來掃塵就是掃除罪業,同時也印證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中,「掃地掃地掃心地,心地不掃空掃地。人人若把心地掃,無明煩惱皆遠離……」學佛不就是在學「掃心地」嗎?
開悟的掃把不就握在每個人的手中,只是我們勤掃外在的汙垢,卻忘記要清除內在的汙垢,任憑內心布滿貪、瞋、痴、邪見、嫉妒等等的塵垢,應當學習 周利槃陀伽帚掃「外面的地」,更要清掃「內心的地」。
── 擷取自《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》/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©
三、為什麼要懺悔業障呢?
(1)、什麼是業障
我們生而為人的這一生,組成要素是各種障礙,交織生命的歡笑、血淚、成功與失敗。
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中云:「三種障──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。」經典記載,所言三障者:一曰煩惱障、二名為業障、三是果報障。
清除或消除障礙、障害,這個過程簡稱「除障」。生而為人,都逃脫不了因果業力法則。以佛法的方式如法地懺改,才能令業力與障礙稍微平息,始能有機會過平順的生活。
(2)、甚麼人需要懺悔業障?
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:「佛經上講,世界上有三種人。
第一種:先知先覺的聖者,聖者知因識果,知道苦是由惡業來的,所以不種惡因。
第二種:知過能改,後知後覺的菩薩,知道自己造了惡業就會懺悔,以慚愧、懺悔的心,不再犯同樣的過錯。
第三種:沒有慚愧、懺悔心,不知不覺的眾生。」
學佛之後,常聽到「業障」二字,所謂業障,是以前所作的一些惡因,而成為現在的障礙,這些業障能障礙我們的學業、事業、道業、家庭、及身體的健康,讓我們諸事不順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業障,需要化解處理。
想要有效地解決業障的問題,有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──懺悔,若能做到,那麼功德會更加增勝,消業更立即快速明顯。
社會上有很多眾生,不斷地造殺、盜、淫,起貪、瞋、痴,現在受法律之苦,將來還要受因果律的惡報。如果能至誠懇切地懺悔,則業障就會消除,善根就能增長,今生求得解脫,不再墮入輪迴。
四、真誠懺悔的感應
(1)、清朝玉琳國師真誠的懺悔!
清朝的玉琳國師,相貌十分莊嚴,一見就使人心生歡喜,然而國師的前生據記載是一位外相醜陋不堪的僧人,雖博覽群書、深入經藏,寫得一手好字,出坡做寺務也十分勤快,在僧團中當屬優秀,但其醜陋的面貌,卻帶來許多的挫折與不便。曾有一富家千金,非常欣賞法師的字畫,千方百計欲見上一面,沒想到真見到面,反而被嚇得幾乎暈厥。
當時,寺廟中有位很會修福的居士,常常護持僧團、法師們的資具用物。一次,這位居士帶來許多僧鞋、缽和袈裟,恭敬地捧給法師,親手替每一位法師穿戴上去,然後請法師坐好,一一頂禮;當輪到玉琳國師的前生應供時,居士竟說:「法師,我不能跟您頂禮,因為您長得實在是……。」居士別過了臉,不忍心看著他。
國師前生受到了莫大的打擊,跑去找師父訴苦自己要入涅槃,不想再活於世上!老師父有智慧,當然曉得事情原委,就對他開示:「你不要起惡念啊!惡念一定會結下惡果,你翻開你蒲團下的磚頭看看。」國師照做,發現底下有一條毒蛇,老師父繼續開導他:「瞋恨心會讓你投胎變成這條毒蛇,你自己長這樣,一定有前業,要好好懺悔。」
於是他到佛前懺悔,發願要生生世世恭誦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懺悔,祈願來世修得相好莊嚴;當他發願迴向,再去看那條毒蛇,毒蛇已經捨報了。一念真誠的發願,斷絕投生惡道的因。
玉琳國師的故事說明了三個佛法的道理:
第一、不能隨便起惡念,要趕快懺悔,否則惡念一定有惡報。
第二、今生所有的痛苦都有前因,佛法殊勝之處,在於能夠離苦得樂、改變命運,甚至能斷一切惡道苦。
第三、恭誦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,來世能修得相好莊嚴。不只是誦經,在佛前獻供,供花、供果,供得莊嚴,自己也是如此莊嚴,且待人接物時常讓人感受到溫暖、和氣、愉悅,都是修得相好的前因。
佛法告訴眾生,凡事皆有因由,不會有人無端受苦,世事並無不公,只是常人智慧未開顯,看不明白。佛法不只教導我們遏止痛苦,還教我們如何修積光明勝妙的來世。
如在受痛苦時帶著真誠的懺悔心,會比帶著怨尤心,惡業消得快,再用行功立德、供養三寶,虔誠發善願的方式,那扭轉乾坤的力量,真的是令凡人的思想難以想像,不可思議!
(2)、一念真誠慚愧懺悔,超越五百世!
在宋朝,有一位高峰禪師,他為了對治昏沉,特地到懸崖邊打坐用功,以此來警醒自身,只要一打瞌睡,就會落崖而死。但因昏沉習氣使然,仍不自覺地打瞌睡,以致跌落懸崖,幸蒙韋馱菩薩出手相救。於是起了驕慢心,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的修行真不錯,竟能讓韋馱菩薩來護法,這一念頭方起,韋馱菩薩就對禪師說:「我韋馱五百世不護你的法。」
高峰禪師聽了心裡非常地難過,後來一想,我修不修行與韋馱菩薩護不護我的法,有何相干?於是當下又再發起慚愧懺悔心,在崖邊繼續用功。不料仍然抵不住昏沉習氣,再度跌落懸崖。此次又蒙韋馱菩薩相救,禪師就問韋馱菩薩:「您不是五百世不護我的法了嗎?」韋馱菩薩告訴禪師:「你一念的真誠慚愧懺悔,已經超越五百世!」可見懺悔多麼重要且殊勝。
(3)、一念懺悔,合掌的手免脫豬形
1923年,大陸江北有一位先生,平常性情暴戾,為非作歹,一日突然身染惡疾,垂死躺在床上,恰巧來了一位四處遊歷的雲水僧,僧人對他說:「你生平造惡多端,業障深重,死後將墮豬身,一定要趕快懺悔。」
這位先生聽了心生驚懼,便將左手勉強放在胸口,向僧人作禮,就像佛門中半合掌的手式,這一下卻用盡了所有的氣力,嚥氣而亡。僧人感慨地說:「此手禮佛,免生豬形,卻也只有這隻手而已。但慶幸的是,還可免於一刀。」
不久,這家人鄰居的豬圈中生出一隻小豬,牠的身體和其他豬隻沒什麼不同,唯獨左前蹄,竟然生成一隻人手,呈現略合掌狀。當牠行走的時候,左手並不著地,唯其餘三蹄著地,令人大為詫異。
這家人想起雲水僧曾說的話,心裡明白這隻豬就是家人的投胎轉世,便買下牠並放生到上海的寶華寺,當時還有照相館為牠拍照存影,作為因果報應的佐證。
一念懺悔,合掌的手散發人性的光輝,因此免脫豬形,又因世人見了不敢屠殺,更免脫殺生的災禍劫。光是一念向佛思過、懺悔,就得到如此的利益,更何況天天向佛禮拜、供養、懺悔呢?
(4)、向地藏王菩薩懺悔,死刑犯彈彈虛發
1996年4月26日 中國時報記者簡東源,花蓮報導:民國七十幾年,高雄派出所有一位死刑犯即將面臨處刑,內心十分驚懼,恰好在臨刑的前三天,楊教誨師來到派出所,與這位死刑犯會晤,臨走前贈予他一條念珠,教導他在這三日內趕快念佛,要念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,「嗡缽囉末鄰陀寧 娑婆訶」,把握人生的最後時日來懺罪消業,祈願往生後不墮惡道,境界光明。
死刑犯自知已是強弩之末,聽了教誨師一番話,對佛法生起極大的虔敬心,如在生死大海垂死掙扎之人,有幸抓住佛法這救命稻草,便緊緊握住不敢忘失,日夜精勤地恭誦滅定業真言,一直到行刑的這一天。當日清晨,死刑犯走進刑場,管理員手持槍枝射擊,沒想到子彈竟然無法發射,連試了幾次都一樣,但對空鳴槍卻又能射出子彈,再換另一枝手槍情況也相同,管理員一連換了六支手槍,對空鳴槍十八發子彈,就是無法擊中死刑犯。
這時現場的檢察官、看守所所長都急得滿頭大汗─死刑是有時辰限制的!最後所長急電找上楊教誨師,教誨師告訴他:「朝地藏王菩薩禮拜,敬稟說國法已定,死刑無法變更。」神奇的是,所長剛禮拜完地藏王菩薩後,一發子彈噴射而出,死刑犯一槍斃命,在場的人親見無不稱奇,當時報紙還特別刊載這樁新聞,斗大標題寫著「死刑犯向佛 臨刑出現奇蹟」!
五、懺悔的要點有哪些?
懺悔,是清洗心靈汙穢以獲得淨化的過程,所謂「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;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」
實踐懺悔:
共同助印《八十八佛大懺悔文》大字注音版3000冊
✦ 我要助印 ▸ https://www.sakya.org.tw/wish/index.php?ID=1&e=35
要點(1):【懺悔要付諸行動】
宗喀巴大師開示:「修行最大的障礙,就是往昔所造的罪障習氣,它覆蓋著清淨心,使深道殊勝功德難以生起,又修行人若無廣大的福德資糧,無論如何勤修智慧,也無法證得清淨的佛位。因此,修行的基礎,首重淨治罪障,積集福德資糧。」
人的身、口、意皆能造業,皆是輪迴的種子!身的惡業為殺生、偷盜、邪淫;語的惡業為妄語、惡語、兩舌、綺語;意的惡業為貪、瞋、痴。妄語是撒謊、欺騙。
所謂真正的懺悔,並不是嘴上隨便說說就能清淨惡業;或是今天懺悔,明天又再犯錯,這樣的懺悔不具足四對治力,所以沒有辦法對懺悔業障產生很大的效果。
造殺生業報者,現在就要多行放生,勸人放生;造惡口、綺語者,現在開始就要多念經、念佛號,清淨口業。佛法的因因果果,實在是解鈴還需繫鈴人,個人所造的業,要自己誠心來懺罪才能消業。
⟡《八十八佛大懺悔文》簡介
清朝的 道霈法師年幼出家修行,第一次誦八十八佛名,身心即得到未曾有的清涼;就算值年老時期,每回稱念依舊法喜充滿,但從不知八十八佛名出自何經。於是,法師深入經藏研讀,才知道八十八佛的前五十三個佛名出自《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》,而後三十五個佛名則出自《大寶積經》。
經中所陳述的始末甚為詳細,但當初集八十八佛名者卻削去了經文,只節錄佛號。道霈法師深怕往後的讀者有幸持此懺本,卻視為泛泛之物,因輕慢而招罪過,故而節錄二經當中的緣起,想要讓行者能夠發起正信、大願,至誠懇切地禮敬誦持!
偉大世尊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,曾在 妙光佛的末法時期出家學道,聽聞五十三佛名,心生歡喜,於是輾轉教三千人,皆受持五十三佛名。此三千人最後皆成就佛果,此即三世千佛的由來。世尊又感眾生罪業深重,特令眾生禮拜三十五佛以求懺悔。因此,只要真心學佛者,對此生有難遭遇想、生慚愧心,盡心盡力奉持此教法,必定能夠業障消除、智慧增長。
要點(2):【時時刻刻專注在懺悔上】
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,自己最清楚知道曾經犯過哪些過錯,還有無意之間造成的錯誤,或許過去生所犯的罪業,歷經輪迴投生已經全部遺忘。無論所有已知、未知的過錯,包括身口意所作的十不善業、五無間罪、近五無間罪、四重罪、八邪罪、掠奪三寶的財物,還有受戒後又破戒再犯等,一定要懺悔清淨,發誓以後不再犯。
修行為什麼要時時刻刻專注在懺悔上呢?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缺點就很難進步,何況是對於佛法這樣可以解脫輪迴生死的法門,學佛修行的人不知道懺悔,佛法是不可能在我們身上開花結果的。我們現在還能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,那是因為惡業報還沒有來臨,我們正在受用宿福,如果現在不懂及時懺悔改過、行善彌補,等到業報現前時就來不及了!
—— 擷取自第14章 內不共加行(不共內前行)─上師瑜伽 #七支淨供.《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》/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©
要點(3):【要生起慚愧懺悔心】
護持臺灣薩迦寺 9公尺大悲救苦觀音建設
✦ 我要登記 ▸ https://www.sakya.org.tw/guanyin/
臺灣薩迦寺恭請高度約9公尺之大悲救苦 觀世音菩薩聖像永久供奉,成為大眾瞻禮皈依之殊勝對境,並作為一切有情眾生之無上福田所依。祈願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之靈感加持,護佑著每一位虔誠祈求的眾生,令其所求善願皆成滿,一切功果自然成!
敬邀您共同恭塑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觀世音菩薩聖像,為自身累積無量福德,為現世父母增福延壽,福澤子孫;亦可將殊勝功德迴向已故先亡親眷、祖先,與 觀世音菩薩結下甚深因緣,速獲加持庇佑!
「懺悔」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,若修持得力,可以快速懺除多生累劫的惡業。懺悔是要以「自淨其意」為前提,就像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裡的俞淨意公一樣,知道自己所犯的過錯,馬上修正,從哪裡開始修正呢?從改正自己的念頭做起,所以他為自己取名「淨意」。
佛法告訴我們要生慚愧懺悔心,並非要我們坐困於罪惡感當中,終日惶惑懊惱,無以自處;而是要我們隨時覺察、覺照,同時保持覺性,修正自己的行為。如果能夠隨時自我警醒,善加守護自己的身口意,必定能減少過失的發生;反之,如果遇到緣境時不知檢討反省,人生又豈會有更深的體會和提升?
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:「從個人的煩惱業障乃至天災人禍、社會動亂等等,皆是人心所感召。貪心感召水災,傷害生靈、殺業太重則感召刀兵災,所以欲消災解難,必須由自心做起。若不懂得因果的道理,不知慚愧懺悔、檢討自心,反而互相指責抱怨、推卸責任,甚至怨天尤人,那麼災禍不但無法免除,社會將更加不安。」
我們學佛修行的人,人人皆有一份佛性,皆具慈悲心,我們應從自心著手,時時反省檢討、慚愧懺悔,使心平靜、平和,自身能消災免難、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,所謂「心淨則國土淨,心平則世界平」。
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:「如果一個人做人做事,能做到人心合天心,那命運一定會改變。」
資料來源:
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://www.fazang.org